入门基于Node的Web框架——Koa
# 入门基于Node的Web框架——Koa
"Koa是基于Node.js的web框架,由Express原班人马打造,有健壮、轻量的特点"
# 01 前言
之前介绍过Node.js的特点就是基于事件还有回掉函数的,由于这个特点,Node适合于高密度IO的场景。传统的数据操作是直接在数据库上面进行数据的增删改查,是精确到数据源本身,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性能问题。因为当遇到高并发的场景,数据库可能查询不过来而且还有锁的存在来防止数据冲突。
但是Node是基于事件与回调函数的,Node可以对应用的操作以事件的队列形式,每一次事件都准确记录下来,依次执行。这种方法不会对数据的直接操作,也不会数据产生冲突。
# 02 Koa介绍
# 安装
首先我们在本地新建一个文件夹用来存放项目的代码。然后再文件夹里面新建app.js文件,这里我们简单地在app.js文件里面写上:
const koa = require('koa');
const app = new koa()
app.listen(3000, () => {
console.log("http service is running at port 3000");
})
app.use(async (ctx,next)=>{
ctx.body = '<h1>Hello Koa!</h1>'
})
2
3
4
5
6
7
8
9
然后安装koa,只需要一句命令即可。在终端输入:
npm i koa
我们在运行app.js文件之后,输出上面的那句话就证明我们成功创建了一个http服务器,当你打开localhost:3000你就会看到hello koa了。怎么样,是不是非常简单?
# context对象
大家可以看到上面app.use函数使用了一个ctx的参数,其实就是context对象,这个对象包含了request和response对象的封装。我们可以在控制台打印出来这两个对象到底是什么。
可以看到包含了http请求头和响应头的相关信息。其实这是一个上下文的对象,我们在JavaScript中也知道有上下文的概念,就是一个环境。这里的上下文指的就是某次请求包含用户的环境是什么,包括你的状态、Token或者参数等等,来确定你当前所处的请求环境。
# request
我们再来看一下context里面的request对象有哪些属性,我们把上面的代码改一下:
const koa = require('koa');
const app = new koa()
app.listen(3000, () => {
console.log("http service is running at port 3000");
})
app.use(async (ctx, next) => {
console.log(ctx);
ctx.response.body = {
url:ctx.request.url,
query:ctx.request.query,
querystring:ctx.request.querystring
}
})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然后启动代码,在浏览器输入http 😕/localhost:3000/?search=koa&keyword=context,你就会看到相关的属性和属性值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轻松获取请求参数和请求地址,在以后的接口编写会很有帮助。
{
"url": "/?search=koa&keyword=context",
"query": {
"search": "koa",
"keyword": "context"
},
"querystring": "search=koa&keyword=context"
}
2
3
4
5
6
7
8
# response
response对象是用于设置一些响应信息给客户端,这些和http请求的响应字段是一样的。比如说可以设置状态码、响应格式等相关信息。
app.use(async (ctx)=>{
ctx.response.status=200
if(ctx.request.accepts('json')){
ctx.response.body='<h1>Hello json</h1>'
ctx.response.type = 'json'
}else if(ctx.request.accepts('html')){
ctx.response.type='html'
ctx.response.body='<h1>Hello html!</h1>'
}else{
ctx.response.type='text'
ctx.response.body = 'hello text!'
}
})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# state
The recommended namespace for passing information through middleware and to your frontend views.
引用官网 (opens new window)的一句话,state是一个命名空间,用于通过中间件传递信息和前端视图。比如以下的代码可以把user放在state里面,传递给另一个中间件。
ctx.state.user = yield User.find(id);
# cookies
ctx.cookies用于获取和设置cookie。
设置:
ctx.cookies.set(name, value, [options])
1获取
ctx.cookies.get(name, [options])
1
其中options就是一些cookie的相关属性,如设置过期时间、路径等。具体如下:
| key | value | | --- | | | maxAge | cookie过期时间 | | signed | cookie签名值 | | expires | 过期日期 | | path | 存储路径 | | domain | 域名 | | secure | 只允许https访问 | | httpOnly | 如果是true,则js无法访问 | | overwrite | 布尔值,是否允许覆盖以前的同名cookie |
# throw
用于抛出错误,返回错误信息给用户。
app.use(async (ctx)=>{
ctx.throw(500)
})
2
3
# 03 Koa中间件
中间件其实可以理解成一个执行函数,函数就是实现某一种功能的方法。可能这么说不太明白。举个例子:比如你购买商品,添加购物是要在登录状态的,下单也是要在登录状态的。这里每进行一次操作都应该判断一下用户是否是登录状态,我们可以把判断是否登录状态的函数抽离出来,形成一个中间件,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复用。
中间件有两个参数,第一个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ctx,还有一个就是next参数,下面就讲一下next参数到底是怎么用的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“洋葱模型”。
router.post('/new', loginCheck, otherMiddleWare, async function (ctx, next) {
const body = ctx.request.body
body.author = ctx.session.username
const data = await newBlog(body)
ctx.body = new SuccessModel(data)
})
2
3
4
5
6
上面这段代码的意思就是新建文章的接口,新建之前就使用了loginCheck(验证是否登录)的中间件,如果还有其他也可以写在otherMiddleWare这里。
所以next的作用就是把中间件的执行权交给下一个中间件,如果没有next的话,otherMiddleWare就不会执行。洋葱模型类似于一种栈的数据结构,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。
我们也可以一次性引入,把中间件都以函数的形式定义,然后使用koa-compose引入,效果一样。
const compose = require('koa-compose');//增加
async function middleWare1(ctx,next){
console.log("first")
await next()
console.log("first end");
}
async function middleWare2(ctx,next){
console.log("second")
await next()
console.log("second end");
}
async function middleWare3(ctx,next){
console.log("third")
await next()
console.log("third end");
}
const all = compose([middleWare1,middleWare2,middleWare3])
app.use(all)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# 04 常用中间件
# koa-bodyparser
koa-bodyparser这个中间件可以用于解析post方法传递过来的参数,常用于表单的提交信息获取,以一个JSON对象的形式返回,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数据。
const koa = require('koa')
const app = new koa()
const bodyparser = require('koa-bodyparser')
app.use(bodyparser())
app.use(async (ctx, next) => {
if (ctx.method === 'GET') {
ctx.body = `
<h1>登录</h1>
<form method="POST" action="/">
<p>用户名</p><input name="username">
<p>密码</p><input name="password">
<button type="submit">提交</button>
`
} else if (ctx.method === 'POST') {
let postData = ctx.request.body
console.log(postData); //{ username: '123', password: '456' }
}
})
app.listen(3000)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# koa-router
上面介绍next的时候,代码里面有router的出现,这就是koa-router。使用这个方便获取你是使用哪一种方法,相应的逻辑也可以写在这个router里面。使用之前先安装,npm i koa-router
router.get('/',(ctx, next)=>{
//
})
router.post('/',(ctx, next)=>{
//获取json数据
})
2
3
4
5
6
7
# koa-compose
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,使用这个中间件可以把所有的中间件一次性引入,能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,中间件也可以单独写在一个js文件里面进行引入。这样就可以使页面更加简洁,耦合性更低,符合软件开发的要求。
# koa-jwt
随着网站前后端分离方案的流行,越来越多的网站从Session Base转为使用Token Base,JWT(Json Web Tokens)作为一个开放的标准被很多网站采用,koa-jwt这个中间件使用JWT认证HTTP请求。
# koa-compress
当响应体比较大时,我们一般会启用类似Gzip的压缩技术减少传输内容,koa-compress提供了这样的功能,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配置。
# koa-logger
koa-logger提供了输出请求日志的功能,包括请求的url、状态码、响应时间、响应体大小等信息,对于调试和跟踪应用程序特别有帮助,koa-bunyan-logger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。
# koa-session
HTTP是无状态协议,为了保持用户状态,我们一般使用Session会话,koa-session提供了这样的功能,既支持将会话信息存储在本地Cookie,也支持存储在如Redis, MongoDB这样的外部存储设备。
# mysql
可以使用mysql中间件更方便地连接数据库,提供了很多数据库相关的操作方法,也可以手动进行配置。而且还有防止数据库注入的预防。
# 05 小结
上面主要介绍了koa的用法以及常用的中间件的作用,koa是一个web框架,依靠强大的中间件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一些Node.js应用。koa是基于Node的框架,大家学习之前应该先看一下Node的基本语法。